一精通劍術者,名曰勝軒。府上有大鼠,白晝亦橫行無忌。主人緊閉其室,放家貓捕之。然此鼠毫無懼色,迎面撲咬;貓放聲慘叫,倉皇而逃。如此景象,怎生得了?主人乃搜鄰近悍貓多隻,放入室內。此鼠閑踞居室之隅,驀見悍貓,但縱身撲上廝咬。其勢猛烈,令眾貓皆畏縮不前。主人大怒。自提木刀入其室,於後掩殺之。此鼠避開木刀,竟自眼前躍過。木刀擊破拉門、隔扇,而鼠跳至半空,安然無恙。其速疾如電光,時而迎面撲擊主人,虎虎欲咬之。勝軒大汗如注,無可如何,乃喚僕至,曰:「據聞去此六七里,有悍貓兇猛異常,無與倫比,速借其返。」 僕攜貓返。待見那貓,形頗笨拙,毫無敏捷之狀。無奈,唯有一試。遂微開門縫放入,豈料那鼠惶懼之至,竟動彈不得;那貓若無其事,緩步近前,捕而食之。 是夜,群貓聚於勝軒府中,將老貓奉於上座,皆跪於前,恭敬道:「吾等習藝多年,專練此道,莫說一鼠,即令鼬獺之類,亦爪到擒來。不意竟有此等強鼠,不知尊駕憑藉何術輕取?望公不吝賜教,傳神技於吾輩。」 老貓笑曰:「眾位過謙矣。爾等誠已功底匪淺,然唯因不諳正道之理法,故遇意外而敗北。老朽願領略各位之修行並絕技。」 眾貓中一強健之黑貓上前一步,曰:「吾生於捕鼠世家,刻意於此道,自幼演練輕功、快功,越七尺屏風,鑽彈丸孔洞,已抵爐火純青之境。縱令錯睡之時,亦可明察秋毫。陡然躍起,雖上竄於樑上之鼠,亦無一逃生。今意外遇此強悍之輩,竟遭此敗跡,實為終生大辱。」 老貓曰:「汝之修煉,推重動作,故難糾唯取目標之偏。古來教動作,須先明其道理,雖動作簡便,而至理內含。後人則揚棄其理,極盡功夫,不以古訓為大。敏而不實,好施小技,常功盡而事不成,極小人之功,憑淺薄之智,則為虛假之開端。此等小技薄智,反倒為害。諸君須早晚三省,好自為之。」 又一虎皮大貓走上前曰:「我以為練術以氣為貴。故專此為時久矣,現已然豁達盛強,可充天地。面臨敵人,先須以氣概壓之,而後始攻擊。聞氣息,辨聲響,左追右直,無不隨機應變。施招用術之明,心地坦然,則招式自出。但此鼠形蹤無跡,不知是為何者?」 老貓曰:「汝之修煉,實為一時之氣,此固可為吾等所取,卻絕非至上之策。此中緣故,皆因我欲破敵,而敵亦來破我。而況勝敗有時,並非皆屬我強敵弱。所謂豁達至剛,可充天地,此乃氣之形也。雖類孟子之浩然正氣,實則不同。他為陰陽之剛健,汝為乘勢之剛健,故其間作用迥異,誠若江河常流與一夜洪水之比。而況遇不屈於汝之氣勢之窮寇,則雖為弱鼠卻可撲咬健貓,彼臨絕境,無所仰伏,必忘生忘欲,以己身相拼,故其志如金剛。此種利勢,汝憑一時之氣,何以制服?」 又一灰色老貓,從容舉步上前:「先生所言極是。氣雖旺,但見於形跡,而形雖微彼亦可察。吾練心術之日久矣,不張聲勢,不為強爭,身心調和,乃成一體。彼強之時,則以和相對。似憑帷幕以防礫石之擊,雖有強風,亦不與其抗衡。然今日之鼠,既不屈於氣勢,於吾之和亦不理睬,依舊來往如神。如此行狀,生平未曾得見。」 老貓又曰:「汝謂之和者,乃已於心中醞釀之和,而非自然之和也。雖可避敵之銳氣,然汝略動心思,敵仍知曉。著意使心中達於和之境地,則心境不清,兼失生氣。心中思念若動,自然之感若寒,則妙用皆無。若不思不為,隨感而動,則無形無狀,此時之和,方天下無敵也。然絕非汝等之修煉,皆為無用之物。心與術本為一體,動作之中又含至理。氣乃一身之流,豁達之時,則得心應手,妙術無盡。和時,則不以力鬥,雖金石亦折。但若心神微動,則皆顯露於形,神態失於自然,故對手不以心服,對吾懷有敵意,縱施何等妙術,終難奏效。是須無心以應自然。然道之無盡,各位不可以吾之言為至極。昔日吾鄰鄉一貓,終日錯睡,毫無銳氣,泥塑木雕一般。未有見其搏鼠者。然此貓所到之處,鼠皆無跡,易地一如既往。吾問緣由,此貓並非不答,乃不知如何作答。此為智,智者不言,言者不智。此貓忘己忘物,已達絕妙之境,即非僅憑驍勇之輩。與此君相比,吾相差遠矣。」 勝軒居旁聞此議論,恍惚如入夢境。乃出對老貓一揖,道:「吾修劍術,為時已久,尚未及此道。今宵恭聽各位高論,似悟出吾道之極至,望更予深義明示。」 貓曰:「否。吾為一獸,鼠乃我食。人間之事概不通曉。夫劍術並非專在勝人,乃為臨大變、明生死之術。士者,須常養此心,再練此道,故明生死之理至先。其心不偏不倚,不疑不惑,不以機智思慮,心氣和平無物,坦然應變,此為自在。此心稍動,則理於形外。有形狀,則有敵有吾,相對而爭,陷此之境,則變化妙用皆失自在。吾心墜地先死,靈明已失,豈可坦然取勝。縱取勝,亦為偶得,非劍術之本旨,所謂無物,並非冥頑。物之微蓄之時,氣亦倚此處。此氣微倚之時,則難以融通豁達。相對則為過,不對則為不及。過則氣溢不可止,不及則氣餒難為用。兩者皆難拓展變異。吾之謂無物,乃不蓄不倚,無敵無我,臨則隨應,無跡無形。《易經》有云:『無思無為,寂然不動,惑知遂通天下之故。』學劍術者,若曉此理,則道近矣。」 勝軒曰:「何為無敵無我?」 貓曰:「有我故有敵,無我即無敵。敵者,原本對峙之名,同陰陽水火之類。大凡有形象者,必有相對之物。吾心無形象,則相對之物亦無。唯物我兩忘,坦然無事,方為和一。雖敵之形敗不知,然無念憑感而動,心中坦蕩,世界方為吾之世界。勿拘泥好惡,疏苦樂得失之境於心中,天地雖廣,亦無外求之物。古人曰:『眼界有塵三界窄,心頭無埃一生寬。』蓋若有塵沙入,則眼難睜開。原本無物明朗之處,進入異物,必遭此結果。心亦可譬為此。」 又曰:「於千萬敵眾中,吾形雖同微塵,但此心仍為吾心。雖敵大,無奈我矣。孔子曰:『雖匹夫不可奪其志也』。若猶豫之時,此時反成敵之物。吾言至此為止,爾須自省自問。師僅傳事、曉理耳,欲求真諦乃在自身。此為自得,亦稱以心傳心,又稱教外別傳,此非違教,自聖人心法至藝術之末,自得之所,皆為以心傳心,教外別傳。所謂教乃屬自身難以看到之處,師『僅指點令其自悟之』。從師難得此,教亦易、學亦易之物,難成己之物。此曰見性。所謂開悟,乃跳出妄想之境,此亦稱覺悟,兩者同義。」 版权声明1、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,并标明本网站网址( http://www.fengdao.ren)。 2、转载或引用本网站中的署名文章,请按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。 3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、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,本网站不承担责任。 4、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、恶意使用本网站内容者,本网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