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天五太为道家中代表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。分别为:太易、太初、太始,太素、太极。 《易纬乾凿度》:夫有形生于无形,乾坤安从生?故曰有太易、有太初、有太始、有太素也。太易者未见气也。太初者气之始也。太始者形之始也。太素者质之始也。气形质具而未离,故曰浑沦。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。 从无形至生有形乾坤,经过太易,太初,太始,太素四大阶段。乾坤者,天地也。天地既生,自有极立,乃太极之谓。太始,太乙,太素气形质具,浑而未离,乃称浑沦。浑沦后散气化形显质乃天地悬隔,两极分立而有太极。综上物生必历五节,太之易初始素极分应五行。易土,初金,始木,素火,极水应先天五行。另后世常素质二字联用,亦有本质之说。故太素者,本也,质也。素问乃关乎本质之问,本于阴阳。有形未有质曰太始,即虽有形立而阴阳未分乃曰太始,黄帝内经多处引用过“太始天元册”中的内容,其太始者,正此之谓也。而太素者,质之始也,质之阴阳本于太始既生之形。无论素问、灵枢皆本于形而论阴阳。 《列子·天瑞篇》:昔者,圣人因阴阳以统夺。夫有形者生于无形,则天地安从生?故曰:有太易,有太初,有太始,有太素。太易者,未见气也;太初者,气之始也;太始者,形之即时也;太素者,质之始也。气形质具而未相离,故曰浑沦。浑沦者,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。视之不见,听之不闻,循之不得,故曰易也。易无形垺,易变而为一,一变而为七,七变而为九。九变者,究也,乃复变而为一。一者,形变之始也。清轻者上为天,浊重者下为地,冲和气者为人;故天地含精,万物化生。 1 太易 《易纬乾凿度》和《列子》皆云∶太易,未见气也。 《道法会元》卷六十七张善渊《万法通论》说∶太易者,阴阳未变,恢漠太虚,无光无象,无形无名。寂兮寥兮,是曰太易。太易,神之始而未见气也。 2 太初 《列子》说∶太初者,始见气也。 张善渊则认为∶太初,都有名无实,虽变有气,而未有形,是曰太初。太初,气之始而未见形者也。 3 太始 《列子》:太始,形之始。张善渊则说:太始者,阴阳交合,混而为一,自一而生形,虽有形而未有质,是曰太始。太始,形之始而未有质者也。 《易纬乾凿度》:太始,形之始。张善渊则说:太始者,阴阳交合,混而为一,自一而生形,虽有形而未有质,是曰太始。太始,形之始而未有质者也。(太始,是指阴阳交合,混合为一,自有了一,便产生形。虽然有了形,却尚未有质。太始,就是形的初始而尚未有质的阶段。) 4 太素 张善渊认为:太素者,太始变而成形,形而有质,而未成体,是曰太素。太素,质之始而未成体者也。 5 太极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《易传 系辞上》。 宋儒周敦颐在《太极图说》开篇就说:“无极而太极。” 清代乾隆年间太医院汇编的《医宗金鉴》:“无极太虚气中理,太极太虚理中气。乘气动静生阴阳,阴阳之分为天地。未有宇宙气生形,已有宇宙形寓气。从形究气曰阴阳,即气观理曰太极。 版权声明1、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须注明原网址,并标明本网站网址( http://www.fengdao.ren)。 2、转载或引用本网站中的署名文章,请按规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。 3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、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,本网站不承担责任。 4、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、恶意使用本网站内容者,本网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 |